周祝瑛-愛在紐西蘭:優質創新中小學

自序-紐西蘭歸來

自從寫完了「誰捉弄了台灣教改 ?」後,我的心情變得「見山不是山,見水不是水」,對於台灣的教育有種:「山窮水盡疑無路」的感覺。然而,兩年後,在完成這本「愛在紐西蘭---優質創新中小學」之後,彷彿又回到「見山是山,見水是水」、「柳暗花明又一村」的境界!

寫這兩本書心情為何有這麼大的差別呢?大概是因為在「誰捉弄了台灣教改」中的許多疑問,終於在第二本書中時找到了一些答案。雖然不敢說紐西蘭中小學能夠為我們解答所有教改疑問,紐西蘭的學校也同樣因為教改而產生許多問題,只是人家走的比我們早,她們解決教育問題的方式也已經成熟許多!

寫這本書的過程中,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無非是:教育部準備下令由各縣市教育局來對國一新生做常態分班。在我們還在位前段、後段分班而爭論不休時,紐西蘭的中小學師資培育中,竟然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老師受過能力分班或能力分組的教學訓練。當筆者質疑他們何時全班教學?許多老師反而疑惑的問:每個學生程度不同、進度都不一樣,為何要全班一起教學呢?

在紐西蘭的教室裏,能力分組幾乎是理所當然的事情。也因為能力分組,老師才有機會見到學生不同學習的能力。又有一次筆者忍不住問校長:「你們這樣能力分班,難道不擔心學生標籤作用或家長的抗議嗎?」答案非常出乎意料:學校的分班動機是良善的,主要為了鑑別孩子們的學習成效。能力分班在非常自然的情況下,透過不同的評量去分辨孩子的多元能力。我們不聲張也非常低調,家長非常清楚這樣的分班有什麼樣的好處,因為孩子們每天都快快樂樂的來上學,老師們也比較能夠「因材施教」。

當我們看著國內孩子每天忙著上學、寫功課、應付考試的時候,紐西蘭的中小學生每天九點上學,三點放學。當我們經常在國際競賽中與他國一爭高下時,有沒有想到過成績高到底代表什麼意義?我們付出了什麼代價?如果說「考試成績好」代表一種學習成就表現,那麼為了爭取這樣的表現,我們花更多的時間讓孩子從早到晚在學校裡、補習班上課。上課就等於學習嗎?看看紐西蘭的教育哲學:上學只是孩子生命中的一部份,校長要確定每天學校功課會不會影響孩子的「社交生活」、「生活作息」和「運動時間」。長時間的上課、補習帶來了學習的倦怠和不會思考!

我們的孩子回到家的時候,父母親通常會問:功課寫完了沒有、考試考得怎樣?而紐西蘭的家長往往是:來!我們趕快去賽球,去上音樂課、或游泳…。

讓筆者印象最深刻的還不只這些!在台灣因「九年一貫課程」而來的學校本位課程、課程統整、協同教學,早已在紐西蘭教室現場做了很久了。雖然有全國課程綱要,但沒有教科書的束縛,各校老師相互合作,規劃每學期的統整課程與活動。在中小學教室裡,幾乎看不到一本教科書,可是教師教學卻是如此充滿信心,孩子的學習卻按部就班,教室佈置又是那麼得立體與豐富。相對之下,我們的教室就太過注重秩序了,由於過份強調他律,教室反而變得有些「蒼白」與「空洞」。這些差異究竟代表什麼?是教育資源的不足?資源分配不一?還是教育理念過於強調同質劃一?

儘管紐西蘭老師,收入不比我們多、社會地位不如比我們高,但他們大多具備專業權威,並且多才多藝。老師們的多方才藝原來不是天生,也不是在師培機構練就的一身功夫。而是在學校裡工作上要求他們必須擁有第二、三、甚至第四專長,於是久而久之變得非常多才多藝,允文允武,似乎每位老師都能獨當一面,尤其,老師每天面對教學工作,不僅僅在「敎」,也是在「學」。因為有學,就有喜樂,所以敎得愉快,學得開心,並且能夠隨時間調整角色,把教室當做舞台表演出來。有機會去看看他們的校內的活動、合唱、表演及校外教學…,看這些老師們怎樣裝扮自己,如何將教學、生活、興趣、專業相結合,讓孩子樂在其中。難怪一位英國移民感嘆說:在學科程度上,紐西蘭中小學可能落後英國一年,但在師生互動與社會成熟度的學習上,紐西蘭卻遠超過英國,因為這裡的老師充滿活力和創意!

另外,紐西蘭中小學大多都只有數百人的規模,屬於小班小校的國家。按理來說,西方社會非常強調個人主義、重視學生的權益。可是每當全校集合的場合,學生卻又如此安靜?除了下課之外,無論任何集會場合,都是秩序井然,沒有噪音。似乎每個孩子都知道自己的角色和場合。為什麼呢?會不會是因為每個學生從小到大、從家庭到學校中所培養成的自律習慣?長期環境薰陶,使孩子尊重他人、自我約束,動靜得宜的習慣。但這其中究竟是什麼方式的教育讓這群孩子動如矯兔、靜如處子,卻又富有思想創意呢?

在看了這麼多學校的現場,筆者覺得有必要將紐西蘭中小學的所見所聞帶回國內與大家分享。猶記得十多年前,國內有一本「出走紐西蘭」的書,轟動一時,引起許多家長的關注與跟進。作者尹萍女士曾說過:如果將來我的女兒成只是牧場放羊,只要是她的自由選擇,而且歡心樂意去做,請不要因此而判定她是個失敗者。同樣的情況如果發生在台灣,那個孩子的父母會怎樣想呢?魔戒導演傑克森只有高中畢業,卻熱愛電影、充滿創意。沒有尊重的父母,缺乏容忍差異的老師,可能就沒有怪才傑克森!台灣的教育缺少了什麼?

藉著本書中數十個小故事,和您分享紐西蘭教育現場。看看別人,想想自己,也很有趣,不是嗎?